伦理治理研讨| 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的发展与未来

· 新闻
broken image

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的发展与未来

近年来,我国体外人胚胎和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和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也具有一定伦理风险,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715日,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昆工转化院”)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联合主办 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7家单位的近30位生命科学和伦理学专家参会,凝聚专家智慧,以期为科学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伦理治理建议方案,推动我国前沿生命科学的伦理治理进步。

围绕14天后的人胚胎研究”这一议题,独立智库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贾平研究员作了“胚胎研究的14天规则:缘起、趋势与伦理治理”主题报告,对人胚胎研究“14天规则”的形成过程及依据,围绕“14天规则”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14天规则”的未来发展提出伦理论证框架。昆工转化院李天晴教授以“着床后人胚胎体外研究的伦理思考”为题,从科学角度解析了人胚胎从受精卵到器官发生的关键事件、分析了我国开展14天后人胚胎研究的紧迫性、必要性及技术可行性,强调了14天后人胚胎研究对于科学发展和人口、健康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科学发展提出延长人胚胎体外培养时限的相关建议。与会专家在后续的讨论环节,就14天后人胚胎研究的伦理规制进行热烈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研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认为前生命科学技术取得了极大发展,体外人胚胎研究已经触碰到“14天”的边界。伦理规制上的滞后可能阻碍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前沿突破,应审慎地开启关于延长“14天规则”的一系列讨论。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面向社会公众的沟通对话,以及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等多方面的充分交流和研讨。

围绕“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晓梅教授 “嵌合体研究——伦理学视域”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主要伦理学争论,分析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道德地位问题,从自然主义谬误角度提出伦理学辩护方向,并从神经嵌合、生殖繁育、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科技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伦理规制建议。昆工转化院谭韬教授作专题报告“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历史、挑战与突破”,报告介绍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分析异种嵌合体对于解决器官短缺困境的重要性,介绍影响人-动物异种嵌合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指出体外构建人-猴异种嵌合体是理想的研究体系,最后提出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相关伦理考量。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认为应根据国家干细胞协会的指南,开展分类监督管理,对于没有伦理风险的允许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存在一定伦理风险的则需要在监管下进行研究,对于具有较高伦理风险的则直接禁止研究。此外,与会专家指出,要加强国际沟通和对话,就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研究有关科学、伦理、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对国际社会的潜在影响等问题与国际学界达成一定共识,促进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季维智院士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自然科学与伦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与对话,围绕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提出很多精彩的建议。在前沿科学的研究中,需要及时关注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的新挑战,伦理学家应该重视科学家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时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并提供应有的伦理学辩护,希望能够在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上形成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符合我国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伦理规范,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保驾护航,推动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持续引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broken image

本次研讨会由昆工转化院院长季维智院士组织发起,由战略咨询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鲁晓研究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