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红土”生命科学前沿青年论坛邀请函

· 新闻

建立接近临床疾病表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法的有效手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在基因编辑和体细胞核移植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实验动物被用在理解人类复杂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针对备受关注的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本届论坛邀请了10余位在神经疾病、动物模型及实验动物保护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资深专家亲临红土地,于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以“神经疾病模型与动物伦理”为主题,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1F报告厅,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等问题。

主持人简介

陈永昌-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神经发育与神经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发育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基因编辑建立了几种备受关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猴模型,并开展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主持云南省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联合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科技部973前期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余项。现已在包括Cell、Cell Stem Cel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7),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7)。陈永昌教授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宿兵-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理学博士;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并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人类遗传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从事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现代人类起源及人群环境适应的遗传学研究。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宿兵研究员为本次论坛的嘉宾主持人。

会议日程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报告人简介

秦川-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创建了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我国最大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比较医学技术平台和国家传染病动物模型技术平台。并在长期从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制、疾病机理研究与药物开发等模型应用中,开创了医学比较医学学科。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Medcine、Nature Microbial、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283篇,含Nature Microbiol、Nature Med等SCI 110篇,他引1595次。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编专著17部、教材5部,总编行业培训教材3部,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81名,主持建立标准152项,获科技奖励18项(含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罗敏敏-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

1995年于北京获得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和2000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先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杜克大学博士后。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专注于动物的奖赏惩罚的神经机制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靶点研究,领导的研究团队以转基因动物为模型,采用电生理、光遗传学、行为分析、光学成像、电子电路及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手段,集中探索感觉和奖惩信号处理的神经机制及相关环路与人类精神疾病的关系;特别是在中缝背核五羟色胺神经系统和内侧缰核—脚间核胆碱能神经投射的电生理和行为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在包括Science、Cell、Neuron、Nature Methods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现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Neuron杂志编委会成员、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编委、Fronteriors in Neural Circuits编委成员、副主编等。

孙德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研究员

主编实验动物学科培训教材7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讲演1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获得部委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奖10余项;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CLAS)伦理和实验动物福利委员会、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实验动物资源和比较医学中心主任;2000年获得我国第一个博士学位,2002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及动物发育学博士后工作;首届至第六届“中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中方执行主席;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福利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法规标准委员会主任;科技部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项目、北京、浙江、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省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部科技项目和国家973和863科技项目的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孙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 入选者,荣获2018 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一直致力于实验动物管理和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 年开始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并于2007 年获得中国首批“试管食蟹猴”(PNAS 2008)。2009 年入职神经所负责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先后建立了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猴构建技术,并获得了具有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Nature 2016);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Cell Research 2016);建立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 系统的大小鼠和食蟹猴基因编辑技术,并得到了基因敲出和敲入动物(Cell Research 2017&2018;Nature Communication 2018);为解决现有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所面临的嵌合、脱靶、复杂遗传操作困难、遗传背景不均一和传代时间长等缺陷,带领团队经过5 年的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Cell 2018)。并进一步利用该技术成功构建世界上首批节律紊乱 BMAL1 基因敲除克隆猴 (Natl Sci Rev 2019)。

李晓明-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神经生物学系系主任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实验室主要研究情感和情感障碍的突触和神经环路机制,近年来在突触和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调控领域,尤其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代表性论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如《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上,并被国际同行发表专文正面评述。

许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近20余年来致力于难治性癫痫、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重性脑疾病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寻找和药物治疗靶点的研究。通过采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易感基因筛查、针对疾病相关变异位点深入的功能学机制研究、深入探索了重性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基础研究的新治疗靶点发现和临床的精确诊断提供了线索。现已在 Nature、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SCI论文50余篇,总引用率20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等杂志的新闻社论广泛报道。2013年获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禹永春-研究员、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神经科学学会副秘书长。2005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06-2009年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起任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独立PI、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脑皮层神经突触环路发育研究。近5年来,发表论文13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6篇。在电突触对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和行为学影响(Nature,2012;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PNAS,2017;Cerebral Cortex, 2014)、移植中间神经元干细胞重塑成年小鼠杏仁核神经环路(Neuron,2016)、视觉输入调控脑皮层环路发育(Elife,2017)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小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脑调控与认知增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德国洪堡学者(2000)。1997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学博士学位。1998-2009年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与工程管理系研究员、德国汉诺威大学IFW洪堡学者、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Autism Institutes, co-founder,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当前主要从事神经工程的研究与转化,主持过科技部、基金委等科研项目18项,已在SCI期刊发表论文250篇,专利60多项。

王文元-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

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2013在美国Salk生物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学习记忆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以小鼠和IPS cells为疾病模型,结合遗传学,动物行为学, 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生理和化学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重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脊髓侧索硬化症和前额颞叶痴呆症进行分子机制和致病机理研究,并积极探索可行的治疗方案和手段。在Nature、Nature Neurosci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路中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基因编辑脑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Linda Buck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疾病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以及脑疾病诊断干预策略的开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自闭症动物模型的开发与分子机理研究;以环路示踪为基础的神经元亚型鉴定与功能分析;以及神经环路研究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等。在Nature,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Current Biology, 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

孙毅-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曾获上海市国际合作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长期致力于神经干细胞向特定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microRNAs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 Cell, Cell Stem Cell,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Medicine, Neuron, 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承担多项国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担任Nature,Science,Cell, Cell Stem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等社会兼职。

报名方式

本论坛不收取注册费、交通及食宿自理。

报名方法:

请将参会信息(包括单位名称、联系电话、Email、参会人数)发至会议邮箱报名即可。

联系方式:

林茜:0871-65952802、symposium@lpbr.cn